由于 RSS 一直没火起来,Google Reader 的退出和微信公众号的崛起更让我觉得没必要管这问题了 …… 更重要的是,因为我懒。所以 RSS 订阅失效问题拖了几年没解决。
今晚,把 RSS 订阅换回了博客自己的地址 http://www.mac52ipod.cn/feed.php,还在用 RSS 阅读器的人可以添加新地址了。上手才发现其实就几行代码,早知道就早点儿改了
一不留神,30岁了,妈的。想想小时候的愿望实现了几个:找到自己喜欢的工作√,去大城市√,去外企√(虽然现在的外企和那时候已经完全不是一个含金量了) …… 顺便还练了些肌肉。可惜,找个好老婆这愿望还影儿都没有。但你的确爱过了,对吧。虽然那个女孩让你体验了一把人是真的可以悲伤到头发变白的。
小时候特别讨厌语文、英语和美术,结果现在成了一个天天跟英语、设计图和文档打交道的外企软件产品经理。
小时候修改了出生日期提前一年上学(不知道现在还有没有 9 月 1 日以后出生就要等下一年才行这个扯蛋的入学规定),结果选了个和大学专业不一样的自己真正喜欢的职业,因而初期不知道绕了几年弯路。
小时候觉得我那些信教的亲戚是上当受骗了,现在我越来越相信有那么一个「更高的力量」了。
小时候是个愤青,现在却变成了个右派 ……
说实话,我完全没觉得自己和 10 年前有多大区别。还是充满了好奇心和探索欲,还是希望把每件事做好,甚至自信心和身体素质还更好了。这一点应该也是家族遗传,我姑爷退休后有一次在公交车上遇到有人给他让座,然后很困惑的问我爸:咦,我老了吗?
没什么可许愿的,我相信未来会很美好 …… 算了,祝自己早日找到另一半吧。
今天和以前 MIUI 的老同事聊天,我又没搂住,扯了一堆。顺手总结到博客里,但愿我的分析是错的。
前几年,手机和移动互联网行业很火,随随便便一个 App,就几千万风投;甚至似乎随随便便一个公司就能造手机;随随便便一个无名学校专科毕业小员工,就上万月薪。
好像是去年开始吧,App 那边降温了,手机厂商们的销量增速也慢下来了。要我说,这不算太糟糕,真正的苦日子还没开始呢。
看完 iPhone 7 发布会,我决定继续用自己两年前买的 iPhone 6;看完红米 Note 4,我也决定今年过年不给我妈换手机(Note 3)了。最糟糕的事情发生了:手机就像电脑和 iPad,该有的功能都有了,常用的功能也都够用了,只要没坏就不需要每年买新款了 …… 那我们的销量怎么办?
再看看你的手机屏幕,游戏除外,多长时间没有新的 App 图标出现在第一屏了?而且即使是游戏也没有前几年的盛况,国内基本就剩腾讯和网易家靠谱的了。我的情况是:下半年只新增了即刻和摩拜单车。
看看 PC 厂商,我们的苦日子还在后面。很多手机厂商会倒闭,很多 App 开发商会忽悠不到新的投(接)资(盘)人(侠)死掉,工资也别报太高期望吧。野鸡学校专科生当个底层职员,却拿着和医生或传统行业工程师一样高的工资,这本来就不正常。不正常的东西不会持久对吧,对,包括房价(我老家唐山的房价早就歇菜了)。
趁早给自己充充电拔拔高吧。
我对微信应用号 / 微信小程序没抱太高期望,谨慎悲观吧。可能比较适合某些低频轻量级应用,取代 App Store 生态什么的就算了。
如果微信应用号 / 微信小程序的入口如上图所示,想想看,你想打开一个应用,需要多少步:打开微信 > 点击「发现」频道> 再点击「应用」> 再从列表里选择你想打开的应用 …… 这真的比在手机主屏幕上点击一个图标打开 App 麻烦太多了。
至于微信应用号 / 微信小程序的性能,不玩游戏应该还行。问题就是,不开发游戏你还搞什么?回头看一下,已经多久没有出现令人兴奋的非游戏类 App 了。现在流量成本这么高,应用的推广这么烧钱,公司或者投资人凭什么给一个非游戏类 App 身上浪费资源?没钱,什么都别想。
当然有人会说:「现在推广成本高就是因为传统应用商店模式的流量红利过去了,在微信新开的平台会有新的机会。」…… 对,但是这种成本在哪个平台都会存在。就拿卖手机来说,在线下你得给店员们留足利润(所以你看 OPPO、Vivo 那些破玩意儿卖的多好);在线上你得花钱买流量买广告;而最终这些不同渠道的成本应该会达到基本一致。换到 App Store 和微信也一样。初期可能有几个幸运儿,但用不了多久,微信应用平台的应用获客成本就也会飚上去,就像微信公众号平台上发生过的事情一样。
我最担心的就是,微信应用号 / 微信小程序最终变成网购/星座/八卦/养生等应用的聚合地。好开发、能赚钱、易传播、符合大部分中国人的胃口 …… 就像微信公众号的环境一样
至于所谓的「无需安装」,这并不节省多少存储空间。只是把 App 占用的空间转移到微信占用了。而且,连苹果都干掉「祖传 16GB」了,国产厂商都为联发科处理器的手机配 64GB 甚至更高的存储了,你还纠结什么啊。
最后,腾讯真的能像 App Store 那样,基本公平的对待各个开发者吗?我可是到现在都不能在微信里正常地发淘宝链接呢。
以前总觉得一个品牌 Low 是因为他的产品不行,还有价格太便宜。可你看看可口可乐,3 块钱一瓶,没有人觉得这品牌 Low。
一边大肆宣传「十核双茎头」这种靠打色情擦边球来炒作的无下限文案。
这是我看到红米 Pro 宣传文案之后写的 一条 Tweet,那一刻我才突然明白:品牌形象 Low 是因为你做了很贱的事。
想想那些常被我们鄙视的公司,还真不是产品或技术太差,而是太没节操没底线。你以为「高大上」意味着装逼?高大上意味着放弃好么:
- 正儿八经宣传,不为了吸引眼球耍小聪明。看看苹果的广告,主题就是苹果让你享受美好生活。
- 用户引进来了不搞「养肥了再杀」,多少中国的产品都是初期很好,用户多了就开始耍流氓圈钱。
- 不为 KPI 放弃底线,发现走正经的高大上路线比 LowB 路线吃亏,但仍然忍下去 ……
做不到,那就别怪大家骂你 Low。
题外话,前面说到了苹果的广告。其实很多年以前,苹果比现在弱的多的时候,拍过一个系列广告:一个叫 Mac 的小帅哥每集都羞辱一个叫 PC 的虚胖废柴。至少我个人很不喜欢那个系列的广告,还好现在苹果的广告已经进化到独孤求败水平了。
前几天,曾经很辉煌现在很落寞的国内安卓应用商店 豌豆荚 被阿里收购了。数不清的人在分析豌豆荚失败的原因,要我说就一句话:说工具型产品做不大。
不管应用商店里包含了开发商、发行商、广告商、用户等等等等多少「生态元素」,也不管应用商店的营收有多吓人 …… 说白了它还是个下载和更新 App 的工具。
对用户来说,要是手机自带的工具足够好用,我干嘛再安装一个?而且普通用户所说的「足够好用」,其实也就是 80 分的样子,努努力都能做到。用力过猛东西做的太臃肿了反而减分。当然,用力过猛有时候不是产品笨,而是迫不得已。
只要大佬们别加太重的 KPI,只要产品们守住底线不做杂七杂八的东西,挤掉应用宝/360/百度手机助手 这些第三方应用商店,没什么问题。我可以把应用商店做的很干净,钱赚的少一些,但我是家手机公司啊,软件干净舒服拉动硬件销售啊。你独立的应用商店敢这么玩么?不做更多更臃肿的功能怎么增加下载量和营收,不耍流氓怎么完成 KPI?
问题就是,某些手机厂商,恰恰没做到上一段说的那些。还尼玛一个劲儿的牺牲用户体验换取那点儿营收 …… 作呗。